茶叶的发现,经过历史的发酵和沉淀,逐渐形成了如今独特的中国茶文化,其贴近生活,却高于生活。喝茶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修行。
传说,
在远古时代,相传有一位神农氏,生下来就有一个“水晶肚”,肚子透明,可见其五脏六腑,还能看到食物在肠胃里消化的过程。那时的人们靠着捋草籽、采野果、猎鸟兽来维持生存。时常会因吃了不该吃的东西而中毒,严重的会被毒死。得了病也不知道如何医治,却只能听天由命的硬挺,挺过去的就好了,挺不过去的就死了。神农氏为了解救人间疾苦,立誓尝百草,定其性,为人们消灾祛病。有一日,神农氏在吃了一种植物后感觉肚子不舒服,正在难受之时,隐约闻到一股清香迎面而来,仔细寻找,发现是身旁一株开白花的植物散发出来的。神农氏取其叶食之,只见叶汁在肚子里流动好似在检查什么,最后把肠胃冲洗的干干净净,人也舒服了。神农氏很快意识到这种绿叶能解毒,然后欣喜万分地把之称为“查”(后来人们把“查”改写成“荼”)。自此以后神农氏尝百草的过程中,全靠这种绿叶解毒。
泡好茶是必不可少的,然后呢?首先,是有优质泡茶的水;其二要有好的器皿;其三要有舒适的环境。硬件都有了,没有好的软件也是枉然,这个软件就是泡茶的技巧。泡茶技巧分广东潮汕功夫茶与福建闽南一带为代表的闽南工夫茶,闽南功夫茶因泡茶用具不同又分盖杯功夫茶、紫砂功夫茶。
水的选择
茶人有句口头禅,叫做:“茶有各种茶,水有多种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古人对宜茶水品的论述颇多,说法也不完全一样。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论点。
(1)强调择水先择“源”:如唐代陆羽《茶经》中的“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陈眉公《试茶》诗中的“泉从石出情更洌,茶自峰生味更圆”,都认为,宜茶水品的优劣,与水源的关系甚为紧切。
(2)强调水品在“活”:如北宋苏东坡《汲江水煎茶》诗中的“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情。大瓢贮朋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铛”。宋代唐庚《斗茶记》中的“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等等这些,都说明宜茶水品贵在“活”。
(3)强调水味要“甘”:如宋代蔡襄《茶录》中认为:“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明代罗廪《茶解》中的“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说的是宜茶水品重在于“甘”。只有水“甘”,才能出“味”。
(4)强调水质需“清”:宋代大兴斗茶之风,强调茶汤以白为贵,这样对水质的要求,更以清净为重,择水重在“山泉之清者”。明代熊明遇说:“养水须置石子于瓮,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会心亦不在远。”这就是说:宜茶用水需以“清”为上。
(5)强调水品应“轻”。
器皿的选择
俗话说:“水为茶之母,壶是茶之父”。要获取一杯上好的香茗,需要做到茶、水、火、器四者相配,缺一不可。这是因为饮茶器具,不仅是饮茶时不可缺少的一种盛器,具有实用性,而且饮茶器具还有助于提高茶叶的色、香、味,同时,一件高雅精美的茶具,本身还具有欣赏价值,富含艺术性。
选配茶具除了看它的使用性能外,茶具的艺术性如何,成了人们选择时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1)选配茶具要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饮茶习俗不同,故对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样。如福建及广东潮州、汕头一带,习惯于用小杯啜乌龙茶,故选用“烹茶四宝”--潮汕风炉、玉书碨、孟臣罐、若琛瓯泡茶,以鉴赏茶的韵味。
(2)选配茶具要因人制宜
在古代,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茶具,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不同地位与身份。如历代的文人墨客,都特别强调茶具的“雅”。宋代文豪苏东坡在江苏宜兴讲学时,自己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的紫砂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独自烹茶品赏。
另外,职业有别,年龄不一,性别不同,对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样
茶是中国独特的文化,悠远流长,《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开端,茶诗是中国茶文化的基石。古代茶的名称有苦莱,茶,荠,荼,槚,茗等它们不专指茶树上的茶。到了唐代陆羽茶经问世,于是将数种不同意义的“荼”减去一划,成为含一种意义的“茶”字。
茶还有很多别称,我们一一了解:
一字别称:
荼、茗、荈、蔎、槚。
二字别称:
甘露:出自(刘宋)《宋录》: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酪奴:出自(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水厄:出自(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彭城王谓缟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仓头水厄。
翘英:出自(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
灵草:出自(唐)陆龟蒙《茶人》: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
蓝英:出自(唐)陆龟蒙《煮茶》: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
绿华:出自(唐)陆龟蒙《茶籯》:昨日斗烟粒,今朝贮绿华
流华:出自(唐)颜真卿《五言月夜暖茶联句》: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
玉蕊:出自(唐)吕岩《大云寺茶诗》: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愁草:出自(唐)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乳窦溅溅通石脉,滤尘愁草春光色。
嘉草:出自(宋)王安石《试茗泉》:灵山不可见,嘉草何由啜。
叶嘉:出自(宋)苏轼《叶嘉传》:文中以物拟人,寓意茶为叶嘉。
清友:出自(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
瑶草:出自(元)倪珊《龙门茶屋图》:不与世人尝,瑶草自年年。
仙掌:出自(明)袁宏道《玉泉寺》:闲与故人池上语,摘将仙掌试清泉。
三字别称:
晚甘侯:出自(唐)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
王孙草:出自(唐)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借问王孙草,何时放碗花。
瑞草魁:出自(唐)杜牧《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
涤烦子:出自(唐)施肩吾: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余甘氏:自(五代)胡峤《飞龙涧饮茶》: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不夜侯:出自(五代)胡峤《飞龙涧饮茶》: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冷面草:出自(宋)陶榖《清异录》: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也。
苦口师:出自(宋)陶榖《清异录》: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嘉木英:出自(宋)秦观《咏茶》: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
紫云腴:出自(宋)陆游《昼卧闻碾茶》:小醉初消日未晡,幽窗催破紫云腴。
白云英:出自(明)朱谏《雁山茶诗》:雁顶新茶味更清,仙人采下白云英。
离乡草:出自(清)《崇阳县志》:茶初山则香,俗呼离乡草。
云雾草:出自(清)吴嘉纪《送汪左严归新安》:千年云雾草,早春松萝芽。
【四字别称】
玉川先生:出自(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
龙芽凤草:出自(宋)吴潜《遏金门·和韵赋茶》:汤怕老,缓煮龙芽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