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叶末釉瓷器,如何去真正的鉴别
现在世界上大藏家追捧的茶叶末釉瓷器大部分是清雍正、乾隆时期的,它们的拍卖价格高得让人咂舌,最少也值500万元,价高者达1500万元。如此高利必然产生仿品、赝品;同时由于全国性的拆迁扒建使得不少地下古瓷得以重见天日,而这方面至今没有权威的论证。小编特整理一些鉴定方法,仅供参考。
从宫中传世品来看,清代茶叶末基本都是江西景德镇御窑厂所稍早,数量多、品种全,制作精美,主要集中在雍正、乾隆二朝,嘉庆、道光、咸丰、光绪朝也有烧造,但数量不是很多。其中雍、乾二朝特色比较鲜明。
嘉庆初期茶叶末釉瓷器仍然延续乾隆的风格,有着较高的水准,嘉庆后期,瓷器质量开始下降。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仍有烧制,但是已经逐渐衰落。
乾隆茶叶末首先是胎体细腻,瓷质紧密,胎壁比雍正时略厚,釉面匀净,有的带棕眼和丝文,光泽莹润,釉面色调有深浅之分,深者略显黑褐,浅者因黄色釉面上小黑点密集较多而显黄色,釉色偏绿者居多,俗称“蟹甲青”。一般器足为黑褐色,仔细观察会发现足部釉与露胎釉相接处有刮削时无意留下的一圈小锯齿状边缘。乾隆茶叶末釉瓷器造型继承了雍正样式,也有仿古铜器式,还有创新样式。款识上,多在器物底足内篆书“达清乾隆年制”六字款,少数是四字篆书“乾隆年制”,个别写于器物口边六字篆书款。
雍正茶叶末从釉色上看最具魅力,釉面细腻,色泽幽静匀润,颜色多变,釉色多偏黄,有茶无末,称“鳝鱼皮”。造型也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主题突出的是“秀丽”,端庄典雅,讲究线条的变化流畅,质朴简洁,刚中却带柔,注重上下比例之前的协调。圆器小件少,琢器多,尤以瓶的数量最多,基本是陈猎瓷,也有部分文房用具。款识均是在器物底足内阴刻四字“雍正年制”或者六字“大清雍正年制”篆书款。字体工整规矩。
二、茶叶末釉瓷器鉴别
1、由现存的瓷器来看,官窑开始批量生产茶叶末釉瓷器始于明代嘉靖年间。
2、明代嘉、万年间(可能包括隆庆)的茶叶末釉瓷器大多是小件,现已知有笔洗、钵、罐、葫芦瓶、渣斗、高脚托盘等。
3、嘉靖、万历时期的茶叶末釉属于高温釉,是在强还原焰气氛中烧成的,所以其底部呈明显的带有明代晚期特征的亮青釉。胎质为景德镇麻仓土或高岭土,也说明明代的厂官窑就在景德镇。
此外,好的茶具也是需要很多经验鉴别的,而茶叶也是一样的。想要买到好的茶叶也是不容易啊。想要购买到品质好茶,建议可以到待客九品官网预定茶叶,茶树下放养跑山鸡,虫害较少,严格控制质量。不过待客九品每年的茶产量较少,都是需要提前预定的!
三、如何鉴定茶叶末釉瓷器
1、茶叶末釉是中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始于唐代。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经1200℃至1300℃之间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似茶叶细末,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清丽,耐人寻味。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黒釉,到了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开始垄断烧制,清朝把它发扬光大。据《陶雅》所载:“茶叶末黄杂绿色,妖娆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可见此釉色瓷在明清时深得达官贵族的喜爱。
2、特点:茶叶末釉有高铁、高钙、高镁含量的特点。尤其是镁的含量,一定不能少于2%,这是保证烧成茶叶末釉黄绿色结晶体的重要条件。
3、北方地区多产白云石,这种白云石富含镁,所以茶叶末釉在清代以前多产于北方,南方很少烧造。明、清时它为景德镇官窑所生产,清代景德镇仿造的尤为成功。茶叶末釉瓷器的烧制比较困难,不能大批量生产,更不可能大批量出现在同一场拍卖会中。好的茶叶末釉价值极高,主要藏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品为多,也最为精彩。另外,由于配方和烧造条件的变化,茶叶末釉的釉色很难做到完全相同,产生了不同风格。例如雍正制品的釉色偏黄,叫“鳝鱼黄”;乾隆朝釉色偏绿,熟称“蟹甲青”。
4、鉴定技巧:据文献记载,厂官釉是雍正时唐英仿明代厂官釉新发明的品种。清代厂官釉分为三个品种:鳝鱼黄、蛇皮绿和黄斑点。厂官釉颜色偏青的俗称“鳝鱼青”,即“蛇皮绿”;颜色偏黄的应是“鳝鱼黄”,而黄色中多斑点的应是“黄斑点”。
5、厂官釉总体风格是雍正、乾隆时做工精细;嘉庆、道光时胎体厚重,略显笨拙;咸丰时回光返照;咸丰以后渐入尾声,黄丝纹多呈姜黄色。清末民国时有仿前朝官窑产品的,除景德镇仿品外,山东淄博亦产此种釉料,但山东产品胎质疏松,呈黄白色,非细瓷白胎,敲击时声音不如瓷胎清脆。现代景德镇仿官窑产品很有水平,也十分精细,并且多刻官款,但缺点是过于精细,且多有作旧痕迹。鳝鱼黄釉色仿者不多,因烧造工艺有一定难度,偶有仿者,均仿得过于精细。古代真品却是青中闪不规则的黄色,类似窑变,仿品则釉色十分均匀